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下午我的兩個留言(加這個算三個) 只是發發牢騷罷了 沒有另外刊登的必要
我即將PO的 才是我真正想跟大家分享的
如還是PO不成功 我也只好let it be… let it be …



玫娟...加油...加油

2011年11月22日上午8:02

2 個意見:

2011年12月1日 下午3:09 , Blogger Rosa Lin 提到...

《賽德克.巴萊》獲得金馬獎多項殊榮,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效、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5項大獎,加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共獵6金。

還沒看這部片的人, 請拿出行動支持這麼一位有理想的導演吧! 場次不多了, 欲看從速。

《賽德克.巴萊》劇情簡介~
從前從前… 在遙遠的台灣山地裡,有一支信仰彩虹的民族。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 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唉! 人類的世界為什麼老是有戰爭呢?)

我非常喜歡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看完《賽德克.巴萊》上下集 深受感動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舉動需要多少勇氣? 在霧社事件之後 日本人對台灣原住民以及漢人的態度應該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吧

1.魏德聖寫的書 -- 《導演.巴萊》
為了支持魏德聖 我跑去書店買了他寫的書
--《導演.巴萊》 看完書 他的執著更令我肅然起敬 我原以為《海角七號》的成功 對他拍《賽德克.巴萊》資金的籌措應該大有幫助 然而 事實上 他在前年十月開拍時 完全沒有找到任何金主 但是 他還是硬著頭皮 邊拍邊找資金 這麼一個斯文的導演 從書中”ㄍㄢˋ”聲連連 可見他在找金援的過程中有多辛苦

好在 天公疼憨人 在去年六月(離影片開拍已過了八個月) 中影董事長郭台強(郭台銘的弟弟)總算答應投資五千萬 後來又追加到一億 因為魏德聖告訴他 電影是一種準慈善事業 他聽進去了 不過 沒多久 當魏導團隊仍持續向外借款的消息傳到郭董耳中 而讓他頗為生氣時 魏德聖只好老實的跟他說 一億根本不夠 好在 最後郭董答應投資拍片所需金額的一半 錢的問題才算完全解決

其實 錢的問題只是魏德聖十個月的拍攝和長達一年的後製期間遇到的大難題之ㄧ 為了成就這部電影 他也面對了很多人與技術上的問題 言而總之 我實在太佩服他了 也決定今後要多用行動來支持像魏導這麼有理想性的國片導演 (註:我最近看了一部二輪的國片《麵引子》 由《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導演李祐寧執導 吳興國和葉全真主演 李祐寧再度選擇老兵題材 重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這影片看了讓我流的淚不比看《賽德克.巴萊》下集來的少 我真為它的票房抱屈)

2. 鍾肇政寫的書 --《川中島》1985年出版

看完電影後 我爸爸去高雄市立圖書館借了由鍾肇政所寫的《川中島》 給我看 原本六社共一千二百三十六名族人 在霧社事件之後 喪失超過一半的人口,剩下不到六百人 書跟電影都提到 在翌年四月官方默許下 小島策動了隔壁部落以替頭目(馬志祥飾)報仇之名 又殺死了約一半人口 只剩下二九八人 換句話說 只有四分之一弱的人倖存

五月六日 他們被迫遷居川中島(今天的清流部落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北港溪畔)從高海拔(六社舊址約在海拔一千一百至一千四百公尺之間)降到海拔四百五十公尺的平臺 且距離傳統領域五、六十公里之遙 氣候水土完全不同 若干族人有的病死 有的受不了自殺或逃亡被殺 然後 在黑色的十月清算中(小島和幾個日本警察明察暗訪 又從中查出可能曾參與霧社事件的武士) 又喪失二十三名的青壯族人約占餘生者的十分之一 請注意,絕大多數是青年

書和電影不一樣的地方(下一篇的影評亦有提到) 小島只有一個兒子死了 他的妻子和其他四個兒子都沒事 另外 莫那的女兒馬紅(溫嵐飾)當時只有17歲不到 她並沒有結婚 當她和其他遺族 被迫遷到川中島 有一個日本警察深受她吸引 一直不斷騷擾她 族人深怕她被染指 於是私底下安排她和荷戈社的比荷瓦力斯結婚 只是 在結婚第四天時 她又受到暗戀她的日本警察騷擾 在不堪其擾的情況下 她選擇上吊自殺 她的先生最後娶了花崗二郎的遺孀(徐若萱飾) 是霧社後代刻苦奮力 自學成功的第一代知識青年 日後成為首任仁愛鄉長。

魏德聖其實在(導演.巴萊》書中亦提到 在片子開拍前 他曾與清流部落(昔日的川中島遺族)座談 他覺得他們特別有主見 據他推斷 很可能是在霧社事件之後 清流部落的族民理解到知識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關鍵 因此求知慾較高

對霧社事件的歷史感興趣者 還可參考1973年出版 鍾肇政以霧社事件為時空背景寫的書《馬黑坡風雲》以及郭明正(Dakis Pawan)先生的新書《真相‧巴萊》

3.郭明正(Dakis Pawan)先生的新書《真相‧巴萊》
摘錄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為《真相‧巴萊》寫的序文

本書作者Dakis Pawan郭明正先生擔任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族語指導,在這樣的因緣之下,有了這本《真相‧巴萊》。Dakis先生出生在清流部落,是霧社事件馬赫坡部落餘生者的後裔。 Dakis先生受邀擔任《賽德克‧巴萊》影片的族語指導時,不是沒有猶疑,因為電影的情節很可能不符合、甚至嚴重悖離他所認知的事件真相,但最後他選擇承擔。電影作品是導演的創作物,雖是以真實事件為題材,畢竟不是歷史研究,情節要作何安排,是編劇和導演的事。但是,身為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並且負載著部落老人家的遺音,Dakis先生有他的責任,那就是將他所了解的霧社事件提供給讀者參考

 
2011年12月1日 下午3:18 , Blogger Rosa Lin 提到...

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絢爛歸於平淡

文:普蘭可

本文轉載自【明騎西行記-藍弋丰的部落格】


《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的一開始,就是《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的內容濃縮簡介,話說上集結束在莫那‧魯道坐在公學校的旗桿下,我認為那個畫面完全傳達出了莫那‧魯道心中複雜的感受,我們看史詩片,經常喜歡看「以寡擊眾」、「以弱敵強」、「絕地反攻」的故事,然而莫那‧魯道卻是在進行必敗之戰、求死之戰,因為無法活得有尊嚴,只能追求在死的過程中有尊嚴的悲慘舉動,對賽德克族人來說,他們所剩下的,只有死的方式的選擇。

接下來,無論是戰鬥也好,訣別也好,最後的自盡也好,都已經是在上集中就已經註定的事,這其中的詳情,就不一一敘述,以免影響了觀影的感受,我只能說,下集有許多悲慘的描寫,回想上集,相互呼應,我想許多莫那‧魯道在上集的矛盾行為,當時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只要想到他已經預見這些慘況,或許就能體會他的心情了。

下集在戰鬥上的片段遠較上集多,戰鬥場景的激烈與畫面的效果都是無庸置疑的為國片最高水準,一開始的伏擊戰十分爽快,馬赫坡大戰的規模被放大了,雖然可能比起史實有點誇張,但有陣地觀念的戰鬥過程設計,真實感相當強,甚至可說比許多舊好萊塢片還優越,這些都是相當可看之處。

但我認為下集的重點,還是在於如何「收尾」上,上集已經帶出要大出草的原因,而也已經告訴我們是場求死之戰,悲慘的結局已經註定了,下集到底要怎麼把這樣的結局轉化,要怎麼收場呢?我相信這是這部電影相當關鍵的一部分。


最後的結局,有種「絢爛歸於平淡」的感覺,在激烈的戰鬥結束後,魏導又使用他擅長的多線式描寫,以許多短片段交織,告訴我們每位角色的結局,就好像爆炸的火花,散開成一個個小火星,然後緩緩熄滅,對這樣一個驚濤駭浪般的故事來說,這樣的收場方式,或許有人會覺得鬆散,但我倒覺得十分滿意,因為這樣的收場實在是一個轉化情緒的最好方式,淡化悲傷,升華為對歷史的重新審視,我覺得是一個出乎想像之外的傑作。

其中,最感動我的片段是,在抵抗到無力繼續支持下去以後,莫那‧魯道將指揮權交給兒子達多,自己消失在山林之中,日軍派出倖存的莫那‧魯道的女兒馬紅,帶酒招降兄長達多,然而,他們只是出現,和妹妹見最後一面,沒有改變求死的決心,但就在他們離去前,達多等人跳起了辭世之舞,唱著辭世之歌,一邊歡呼一邊對空鳴槍,好像是慶祝似的,他們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仍然可以如此豁達,活在當下,相當另人動容,對於我們這些每天庸庸碌碌只求活著的人來說,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

而日軍指揮官,一開始還認為「兇蕃」只是「動物」,是「野蠻性的行為」,拒絕承認他們是戰士,到此也不得不改口,稱他們為戰士,並感嘆為何會在此看到日本消失已久的武士精神。

電影沒有把小島源治引發的「第二次霧社事件」拍出來,只用字幕帶過道澤群以為鐵木瓦力斯報仇為名義殺害手無寸鐵的投降者們,而電影中以字幕述說日軍將倖存者強行遷居川中島,但也沒有提到他們到川中島後多人因疾病而死,以及許多環境不習慣而自盡,更沒有提到日軍對可能參與出草的倖存者做殘酷的處決及誘殺。

的確如達多所多,活下來的人比較辛苦。

但是他們死的並非沒有價值,在霧社事件之後,終於引起日本國內台灣的關注,
日本《讀賣新聞》刊載《悲壯的兇蕃》,把起事的賽德克人描寫為在新式武器面前進行悲壯戰鬥(有如後世的電影《末代武士》一般),而日本媒體在事件告一段落以後,亦將砲口轉向日本當時的執政黨,引發對殖民地原住民政策的檢討,最後導致第十三任台灣總督石塚英藏、總務官長、台中州知事等有關官員不得不在壓力下引咎辭職,日後對原住民的政策也大為改變。賽德克戰士們並非只是枉死,他們在追求尊嚴的過程中,最後也對世界造成了改變。

回到電影本身,下集也還有許多不完美之處,例如上集的動物特效有動作停格等問題,下集的祖靈鳥與台灣獼猴也有一樣的情況,另外,莫那‧魯道在吊橋上被炸,馬上又出現在河岸,這段魏導在受訪中自承處理不好,原本是規劃莫那‧魯道落水後生還上岸。

但我認為,《賽德克‧巴萊》一片,可說是一種很特別的片型,姑且說,是「商業性的藝術片」,雖然以商業的格局打造,但骨子裡仍有濃濃的藝術片氣息,例如片中大量的使用象徵性的手法,鐵木瓦力斯彷彿與莫那‧魯道交戰,小島源治彷彿看到莫那‧魯道從火燄中衝出,上集的莫那‧魯道彷彿見到父親與之共歌等等,都是很藝術性的表現方式。

或許不妨把吊橋上莫那‧魯道與日軍指揮官謙田面對面的段落,也當作是一種象徵,就無需斤斤計較摔下橋是否能存活的合理性了。

關於電影本身就寫到此,接下來來談些知識。田中千繪飾演的小島源治之妻,在片中上集就「領便當」了,不過史實上她並沒有死,只有第三個兒子被殺,她和長子與次子躲在屍體堆裡頭裝死逃過了一劫,所以歷史上的小島源治只死了一個小孩,沒有全家都被殺光。

而片末被強迫指認人頭的年輕人,是荷戈社的比荷瓦力斯(和被捕的那個同名不同人),比荷瓦力斯也受日本教育,日本名為中山清,是小島源治的次子小島重雄的朋友,在事件中曾有人要砍他的頭,他逃到道擇群,被鐵木瓦利斯庇護,後來小島源治收養了他,日後日本安排徐若萱飾演的高山初子(花崗二郎之妻,後來的高彩雲)與中山清結婚。他也就是日後首任仁愛鄉長高永清。

昔日的馬赫坡,後來成為廬山溫泉區,滄海桑田,不勝欷噓。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